公告通知:
今天是: |
|
我喜歡喝點茶,對茶水茶藝卻一知半解。我以為喝茶與喝酒不同,喝酒圖的是熱鬧,即使喝得醉眼朦朧也還是個熱鬧。一個人喝酒一定是有不順心的事,借酒澆愁。喝茶圖個清靜,即使幾個人坐在茶室里,還是為了清靜。更多時候是獨自抱著茶杯自己喝,喝茶也算是一道風景。習慣上,稱好酒的為酒徒,好茶的叫茶客,沖著這說辭,喝茶也比喝酒要文明。大致上喜歡喝茶的人都愛靜,酒亂性,茶生智。所以佛門善于吃茶。趙州和尚“吃茶去”這一禪林法語,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茶文化典故。我特別欣賞中國禪茶文化的“正、清、和、雅”四大精神,以及中國禪茶文化“感恩、包容、分享、結緣”四大功能。所以去哪座城市,總喜歡到茶葉店鋪里溜達溜達。感受些茶文化的氛圍。古色古香的茶座,精美的茶具,或細膩脫俗,或古拙大方。從古籍里知道,古人開的茶葉店鋪,還講究禪茶一味。就說賣茶吧,生意成了,店家總送上一尊茶圣陸羽的瓷像呢,想像一下那是多么的愜意!至于茶道,其文化淵源深遠,我不太懂,也不太講究。但是在書里讀到過。中國的茶道是傳統文化,包括獻茗、受茗、聞香、觀色、嘗味、反盞六道禮序,選用生長在深山的野茶,清冽的井水烹之。茶道開始,長桌上鋪著潔凈的白布,瓶插鮮花,桌兩邊各有靠椅。賓主均正襟危坐,鴉雀無聲。每人面前一精致的景德鎮細瓷小杯,下托以碟。茶烹就,主人持紫沙壺依次至賓客面前,各注茶半杯,賓主互相鞠躬,這叫獻茗與受茗。然后雙手捧杯至鼻子嗅之良久,后徐徐放下,這叫聞香。接著凝視杯中觀色,回味所聞之香,所觀之色,悟其妙趣之后,雙手捧杯,微飲半口。這半口又一分為二,一半咽下,一半含口中,細細地品辯,待品出茶之真味,方徐徐咽下。所注的半杯清茶,要像這樣連啜四次,才能飲完,叫做嘗味。這之后,來賓把空杯覆蓋碟中,向主人致謝,就茶事開始隨意交談,這叫做反盞。至此,茶道的六道禮序全部完成,茶道結束。類似于這樣的場景,昨天下午在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王曉雪老師的茶技課上感覺似曾相識。
? ? ? 茶道不僅禮儀復雜,泡茶的水也是講究,井水為上。水是茶之魂魄,好茶要用好水煮。王老師談到水對于茶的意義,說到了紅樓夢中那個妙玉,她給賈寶玉煮茶用的是臘月的雪水!這又激活了我記憶之中另一則茶水故事。蘇東坡受王安石之托,帶一壺三峽中峽的水試茶。蘇東坡一路欣賞風景,輕舟不知不覺過了中峽,才想起王安石的水來,回頭吧,逆流航行舟子不愿。蘇東坡想就用下峽的水吧,莫非這王荊公真的能嘗出來!誰知道王安石煮茶嘗了一口就說非中峽之水。并且對蘇東坡大談中峽水之于茶的妙處。把蘇東坡佩服得啞口無言,連連認錯賠禮。故事真偽不必計較,只是說好茶要用好水煮才有味道。中國茶文化在本土并不夠興旺。王老師提及的日韓電視劇中的中國的茶道,當屬于墻里開花墻外香,是中國茶文化在海外的發揚光大。
? ? ? 王曉雪老師的兩節茶技課,激活了我閱讀記憶中一些茶文化的零碎信息。其中有些知識、文化典故,王老師課上或有自然涉及。國際文化交流中心茶藝室典雅的環境,古色古香的桌椅,精美的茶具,安謐清靜的氛圍,教者斯文典雅搔著癢處的點評,無不演繹出茶文化的精彩。最讓我稱道的是王老師課上的立規矩,學生課前課后的儀式,站坐的姿式,泡茶端杯的手法,既明確又嚴瑾。有一個女孩說,王老師您太認真了,我們就是學習倒倒茶而已。王老師對曰,不認真能學到真本領嗎!一切的教學互動都在有條不紊之中。有學生好奇地詢問王老師服裝為什么像是僧服,王老師答曰,這體現了禪茶一味的內涵。寓知識于問答之時,融文化于形容之上,寓教育于教學之中,自然得體,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茶藝的高雅,體驗茶文化的魅力,培育文明的素養。
? ? ? 古話說,酒是色媒人,風流茶說合。至少說喝茶是份高雅的禮儀。也正因為如此,喝茶的人比喝酒的要多,雖然酒也是傳統文化,但是其普及的程度還不如茶。代表中國文化主體的儒道釋三家,沒有一家拒絕茶,就是最好的證明。從這個層面上說,懂點茶道對于修養身心鍛煉品行善莫大焉!俗話說,開水不響。王老師的茶技課上出了層次,上出了內涵,基本達到了開水不響的境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