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告通知:
今天是: |
|
歷史課教學中重視歷史知識固然重要,突出歷史文化教學尤其必要。聽了幾個歷史教師的歷史課后,這個感觸更加強烈。教學歷史課的基本都是跨學科的教師,在專業系統學習或培訓不足的情況下,也能達成教學目標,表現出合格的專業素養。教學中不僅厘清歷史線索,勾沉重大歷史事件,還能于其中撿索中華民族千古流傳的文化現象,體現文化自信的教育內核,這算是抓住了歷史教學的牛鼻子,值得稱道。
東周戰國一段歷史,在中國歷史中是濃墨重彩的一頁。年代久遠,文化卻如青銅器一般厚重。大多執教者在講述這段歷史中的李悝吳起商鞅先后變法、三家分晉、田氏代齊、諸侯稱王、七國稱雄、合縱攻秦等重大史實后,重點切入三次著名的戰爭:桂陵之戰、馬陵之戰和長平之戰。突出講授與三次戰爭相關的軍事人物及其文化傳承,孫臏龐涓趙括,圍魏救趙,減灶、離間,紙上談兵。史實清晰,趣味盎然,很好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。教學中,教者還特別穿插解讀了與這段歷史相關的諸子代表人物經典名言:管子"倉廩實而知禮節";孔子"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”。對孺家的仁愛與墨子的兼愛作了簡約闡釋比較;用公孫龍"白馬不是馬"的邏輯思維與后世塞翁失馬的辯證思維進行對照引導,恰到好處。史實線索清晰,文化內涵厚重,較好地展示出歷史教學中凸現文化自信的設計。再如一箭之仇、管鮑之交、奇貨可居、臥薪嘗膽、一鳴驚人、圖窮匕見、魚腹藏劍、作法自斃、風馬牛不相及等經典成語,也能穿插在歷史教學之中,達成了文史同源的教學目標,把歷史故事與文化現象統一起來,客觀上起到了培養學生文化自信意識的作用。
?漢語詞匯文化是一合成詞,看似通俗卻不簡單。由本意經過幾次引申,大意成了文治教化,廣義的文化兼容物質創造和精神創造的雙重意義。數千年的漢文化博大精深,推動了中華民族與社會?的文明進步。中華民族精神之所以能薪火相傳,雄立于世界,全在于民族文化的根深蒂固。文史教學中構建文化自信意識,既是教師的職責,也是打造如境課堂的重要元素,更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"四個自信”的教育使命,文史課教學當仁不讓。以語文課中詩歌教學為例,詩歌具有言、象、意三個層面,鑒賞活動正是與這三個層面相對應一一一由言而成象,由象而明意,一些哲理詩更是如此。王之煥:白日依山盡,黃河入海流。何等壯美之象,于是欲窮千里目,更上一層樓。理因象生!朱熹:昨夜江邊春水生,艨沖斗艦一毛輕。向來柱費推移力,指日中流自在行。理從象生,揭示了不顧客觀條件,人的主觀愿望往往是出力不討好。蘇東坡:若言弦上有琴音,放在匣中何不鳴?若言聲在指頭上,何不于君手上聽!聲形俱佳,理由象出。揭秘成功必須得主客觀結合。婦孺皆知的名句‘不識盧山真面目,只緣身在此山中’,也是從前面的‘橫看成嶺側成峰,遠近高低各不同’之繁富意象導出。這些讓世代人變得聰慧的哲理詩情,處處顯現中華民族文化的絢麗多彩。可見,重視文化教學是開啟智慧的鑰匙。當然,跨學科教學,教學設計多元,有重史實,有重人物,有重故事,有重文化,備課要求還需強化統一,以更好地提升教學理念上的眼界與境界。
總之,在文史課教學中構建文化自信意識,說明教師的教學視野在拓寬。教師的視野直接影響學生的視域。站得高,自然看得遠。不患學生不接受,只患教師不能給。有一桶水才能給學生一碗水,況且,必須高屋建瓴。
督導評估處??尤敬東
2020.11.10
?